办公网
ENGLISH
首页
基本概况
单位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
实验技术队伍
科研创新团队
首席创新团队
退休老师
招贤纳才
基地平台
试验基地
校设研究机构
校外合作基地
科学研究
学术进展
学术交流
成果转化
社会服务
科技特派员
农技推广
继续教育
对口支援
新闻动态
教科服务
人才培养
劳动教育
教学服务
科研服务
发展联络
国际交流
捐赠鸣谢
《新农村》
基本情况
首页资讯
新闻动态
媒体聚焦
交流合作
交叉平台
试验基地
成果展示
外设研究机构
首页
首页资讯
新闻动态
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首个千万元级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2011-05-05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2011年1月7日,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首个重大项目――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项目在无锡市锡山区农林局正式启动。锡山区言国强副区长、无锡市科技局王副局长、锡山区农林局吴建伟局长、张锦标副局长、锡山区科技局汤沸副局长、浙江大学农业推广中心鲁兴萌主任、宋文坚副主任、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舒庆尧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共20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仪式。 启动会上,双方具体商讨了项目工作任务、分解了相应的职责,明确了建设“四个中心”(水稻研发育种中心、检测与示范中心、生物技术培训与科普中心、生产服务及管理中心)、“四大基地”(水稻新品种试验鉴定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水稻新品种展示与种子繁育基地基地、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示范基地)等工作目标。 2010年6月13日,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揭牌暨无锡―求是生物农业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无锡市锡山区农业博览园隆重举行,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校方的主要执行单位,本着“真诚合作、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心”工作,与锡山农林局一起构建了科技创新载体(无锡求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有关产业化项目申请、实验室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干部培训等工作。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项目是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第一个获批准的重大项目。该项目总经费4340万元,其中无锡市科技局拨款1000万元,分三年完成,首期项目经费已到位,并进入了实施阶段。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标志着区校合作共建“生物农业”项目进入实质运作阶段,今后,浙江大学会有更多的专家教授和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落户锡山,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种养相结合,生物种业新成果生根发芽
2011-05-05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2011年3月下旬,浙江大学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吴兴区南太湖鲜食玉米―湖羊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农业经济核心示范区”挂牌开园,湖州市吴兴区委书记施根宝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省级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总指挥周建新等领导先后对示范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充分肯定了示范园区发展“精致农业、精兵农业、精品农业和精美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并希望示范园区在吴兴区促进农业转型增效、实现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以及全面推进“南太湖农村幸福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鲜食玉米―湖羊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农业经济核心示范区”是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市校共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技推广联盟”合作项目之一,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核心示范区面积300多亩,辐射面积8000多亩;示范基地以双高鲜食玉米新品种(高鲜穗产量和高秸杆产量)引进和示范、绿色双高鲜食玉米标准化生产、秸杆综合利用、湖羊生态养殖和畜粪有机化处理等为核心,形成高光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示范基地由浙江大学农学院、农推中心胡伟民副教授和动科院林嘉教授负责技术指导、吴兴区明锋湖羊专业合作社承办,引进了浙江大学生物种业新成果--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双高鲜食玉米新品种浙凤糯3号、浙大糯玉3号及其综合配套技术和浙江大学动科院湖羊胚胎技术及生态养殖技术。
种养相结合,生物种业新成果生根发芽
2011-05-05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2011年3月下旬,浙江大学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吴兴区南太湖鲜食玉米―湖羊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农业经济核心示范区”挂牌开园,湖州市吴兴区委书记施根宝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省级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总指挥周建新等领导先后对示范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充分肯定了示范园区发展“精致农业、精兵农业、精品农业和精美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并希望示范园区在吴兴区促进农业转型增效、实现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以及全面推进“南太湖农村幸福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鲜食玉米―湖羊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农业经济核心示范区”是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市校共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技推广联盟”合作项目之一,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核心示范区面积300多亩,辐射面积8000多亩;示范基地以双高鲜食玉米新品种(高鲜穗产量和高秸杆产量)引进和示范、绿色双高鲜食玉米标准化生产、秸杆综合利用、湖羊生态养殖和畜粪有机化处理等为核心,形成高光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示范基地由浙江大学农学院、农推中心胡伟民副教授和动科院林嘉教授负责技术指导、吴兴区明锋湖羊专业合作社承办,引进了浙江大学生物种业新成果--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双高鲜食玉米新品种浙凤糯3号、浙大糯玉3号及其综合配套技术和浙江大学动科院湖羊胚胎技术及生态养殖技术。
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首个千万元级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2011-05-05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2011年1月7日,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首个重大项目――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项目在无锡市锡山区农林局正式启动。锡山区言国强副区长、无锡市科技局王副局长、锡山区农林局吴建伟局长、张锦标副局长、锡山区科技局汤沸副局长、浙江大学农业推广中心鲁兴萌主任、宋文坚副主任、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舒庆尧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共20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仪式。 启动会上,双方具体商讨了项目工作任务、分解了相应的职责,明确了建设“四个中心”(水稻研发育种中心、检测与示范中心、生物技术培训与科普中心、生产服务及管理中心)、“四大基地”(水稻新品种试验鉴定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水稻新品种展示与种子繁育基地基地、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示范基地)等工作目标。 2010年6月13日,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揭牌暨无锡―求是生物农业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无锡市锡山区农业博览园隆重举行,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校方的主要执行单位,本着“真诚合作、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心”工作,与锡山农林局一起构建了科技创新载体(无锡求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有关产业化项目申请、实验室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干部培训等工作。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项目是无锡-浙江大学生物农业研究中心第一个获批准的重大项目。该项目总经费4340万元,其中无锡市科技局拨款1000万元,分三年完成,首期项目经费已到位,并进入了实施阶段。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标志着区校合作共建“生物农业”项目进入实质运作阶段,今后,浙江大学会有更多的专家教授和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落户锡山,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无锡浙大生物农业技术产业化创新中心-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进展情况汇报
2011-05-05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1、最近无锡市科技局要填写项目季报,将在一周内以表格的形式与锡山区共同填写完成; 2、项目实施最新进展: 主要还是几个中心的建设: 一是育种中心(温室)建设:温室的改造有较大的变化,原来落实在科技中心的(兰花)温室旁边,由于没有展示度,这次去无锡,具体落实在高科技观光温室内,也作为观光温室展示的一部分,地点放在连栋温室的东边,利用一个跨度(约18*48米的面积),重新装修,增加冬季增温设施,以利冬季种植繁种和杂交。 二是组培室(无菌操作室、灭菌室)的建设:为提高展示度,将育种中心与组培室(无菌操作室、灭菌室)集中在一起,地点由原来的意向区域迁移至“无锡――求是生物农业有限公司”办公中心。一楼共10间房间,统一装修,4间为组织培养、灭菌等,1间为办公室(原楼上两间主任办公室搬下来改为一间),其余5间为化学分析、考种、样品初处理等。以上两项工作在1月内完成招标、议标,同时边建设施工、边试验利用,45天时具有展示效果。 三是大田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落实30亩的试验展示田块,5月15日之前种子到位,5月25日左右种子播种,具体的田间管理由园区内的太湖水稻高科园负责。 四是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人员招聘工作:我们面试过的3位硕士生都另找工作了,现在希望你能够参加有关人才招聘会议或打招聘广告公开招聘一下,不然很难招到人员。两个大专生已基本落实签约,4月下旬可以进园开展工作。 五是项目工作基础条件建设:公司已购置自行车2辆,以备工作交通用,住宿条件将在近日内进一步完善,生活用品将进行必要的添置,办公条件将逐步完善。全职(兼职)科研人员将在下周起陆续进园工作。
农推中心3位教师获龙泉市2010年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1-05-05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2010年12月27日,“走近浙大?创好龙泉”活动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表彰了获得“龙泉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的我校农推中心汪炳良教授、汤一副教授和陈再鸣副教授。据悉,龙泉市科技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次获得“龙泉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的团队获得龙泉市人民政府壹拾伍万元人民币奖金。 2007年6月,汪炳良、汤一、陈再鸣三位教师分别受聘担任龙泉市蔬菜、茶叶和食用菌产业首席专家。三年多来,他们活跃在龙泉的蔬菜基地、茶场、食用菌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引进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申报并实施了多个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新品牌,大大提升了龙泉市的蔬菜、茶叶和食用菌产业,谱写了市校合作的新篇章。 据了解,在三位首席专家的辛勤工作下,龙泉市蔬菜、茶叶、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蔬菜产业方面,通过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龙泉市高山蔬菜产业实现了“倍增”,由2007年的7900亩、产值不到3000万元,猛增到2010年的3万亩、产值超亿元,高山避雨番茄亩产值超万元,高山蔬菜成为龙泉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惠民产业,高山四季豆被山区农民称为致富的“金豆子”。在茶叶产业方面,通过项目实施、基地建设和对企业的扶持、产品的研发,做出了亮点,开发出龙泉特色茶――“金观音”乌龙茶,并被誉为继龙泉青瓷、宝剑之后的龙泉“第三宝”。在食用菌产业方面,通过优良菌种的引进和技术突破,解决了常规白灵菇菌株在南方不能正常出菇的难题,实现了白灵菇的规模化生产;通过黑木耳菌种红水病防治技术研究和示范,黑木耳菌种红水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了菌种产业化生产技术和管理软件以及集约化、标准化的菌种生产工艺平台与长效合作机制。
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张国平主任一行赴湖州商谈深化市校合作事宜
2011-05-05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为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不断推进浙江大学--湖州市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3月4日,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张国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鲁兴萌、农业试验站站长、农业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邬小撑等前往湖州,就2011年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和湖州农民学院等市校合作事宜与湖州市市委常委金建新、副市长杨建新、市农办主任卞利强、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等进行了商谈。 双方回顾和交流了“聚焦湖州”、市校合作以来农业技术推广及相关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成效和经验。2010年探索开展的“1+1+N” 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和创办农民学院两项具有明显特色和创新性的工作,在湖州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和十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0年创新引领、2011年如何发扬光大,成为会议的主题内容。双方就2011年如何整合提升和巩固提高已有41个农业技术推广产业联盟进行坦诚的交流和商讨。双方一致认为:通过管理和考核等机制的科学化建设,可使联盟的3个要素更加紧密;通过项目支撑和引进力度的加强,使得成果更加明显,新品种示范和引进翻倍、新产品众多、新技术推广普遍接受;通过加强农民学院的建设,使之在师资培训、专业和教材建设,以及学生能力提升更快。双方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扎实践行,使新模式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尽快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会后张国平主任等一行在市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访问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并与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进行座谈,最后举行了聘请我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教师徐海圣为该院院长助理的聘任仪式。
挂职教师为长兴县振兴紫笋茶产业出谋划策
2011-05-04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2010年12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黄志根副教授赴长兴县挂职担任县长助理,凭着一股干劲,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黄志根副教授一到长兴就投入到振兴长兴紫笋茶产业的工作中,长兴紫笋茶历史悠久,是中国贡茶之最,长兴是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为更好推动长兴紫笋茶产业的发展,2011年2月28日,长兴县振兴紫笋茶产业座谈会在黄志根副教授的努力下在长兴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顺利召开,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宋文坚副主任、茶学系有关教授、浙江省农业厅罗列万研究员,长兴县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有关茶叶龙头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共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各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汇报了各自的生产销售情况与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专家教授结合龙头企业的汇报情况对长兴县茶叶产业进行了认真的解剖,对长兴白茶与紫笋茶进行了正确定位,并提出了只有健全紫笋茶生产基础与推进品牌建设,才能更好地带动长兴县茶产业做大做强。
挂职教师为长兴县振兴紫笋茶产业出谋划策
2011-05-04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2010年12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黄志根副教授赴长兴县挂职担任县长助理,凭着一股干劲,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黄志根副教授一到长兴就投入到振兴长兴紫笋茶产业的工作中,长兴紫笋茶历史悠久,是中国贡茶之最,长兴是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为更好推动长兴紫笋茶产业的发展,2011年2月28日,长兴县振兴紫笋茶产业座谈会在黄志根副教授的努力下在长兴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顺利召开,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宋文坚副主任、茶学系有关教授、浙江省农业厅罗列万研究员,长兴县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有关茶叶龙头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共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各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汇报了各自的生产销售情况与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专家教授结合龙头企业的汇报情况对长兴县茶叶产业进行了认真的解剖,对长兴白茶与紫笋茶进行了正确定位,并提出了只有健全紫笋茶生产基础与推进品牌建设,才能更好地带动长兴县茶产业做大做强。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605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15
/
115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