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儿主持的“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来源: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作者: 时间:2020-01-23 阅读量:1770


1月19日,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我院叶明儿主持的“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申遗工作自201810月启动,叶明儿团队对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形成过程与系统特征进行了大量调研与挖掘研究,结果表明:黄岩橘筑墩栽培技术起源于黄岩区永宁江两岸江水冲积而成滩涂地的断江村。古代,黄岩永宁江岸滩涂平原,土壤多为盐碱,含盐量高,农作物难以正常种植;同时,由于近海,且高程较低、地下水位高、水利设施条件差,故台风季节常遭洪涝海潮之灾。为克服盐害和抵御涝害潮灾,黄岩先民开始在永宁江两岸地势相对较高的断江村,依照“刮泥筑墩淋卤制盐”的方法,进行筑墩人工栽培蜜橘,并一直延续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是黄岩祖先们陆地筑墩栽培和潮汐河道进行巧妙组合形成的“筑墩淋卤,卤流大海,海潮涌河,营养肥泥,河泥雍橘,咸淡交替,优果延年”的低洼沿海滩涂地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系统。在陆地柑橘栽培系统中,盐碱地通过筑墩淋卤,使土壤含盐量迅速下降,并降低了橘园的地下水位,从而确保了墩上橘树正常生长。在潮汐河道系统中,涨潮时海水带来大量营养元素并沉积在河道的淤泥中,富集海水营养的淤泥冬季被挖运覆盖到橘墩四周作为橘树肥料,使潮水带来的海水营养物质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减少了橘树肥料使用量,年年周而复始。

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在黄岩永宁江两岸经过1700多年演变,还形成了特有的黄岩橘文化,如正月十四夜里点“间间亮”,元宵节永宁江上“放橘灯”,柑橘收成后橘农们“祭橘神”、“供橘福”等独特文化景观。丰富多彩的橘文化活动促进了黄岩旅游产业发展,2018年全区旅游收入高达48.5亿元。

当前,黄岩蜜橘筑墩栽培面积仍有63212亩,产量58250吨,产值2.89亿元。在此栽培模式下,不仅形成了泥砂土、水稻土、红黄壤土、滨海盐土等不同典型土壤栽培方式,还形成了黄岩蜜橘筑墩栽培与水稻、茭白、甘蔗、绿化苗木等多种作物间作形成的复合系统。这些系统不同程度上优化了当地的环境结构,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的优良品种与技术不仅在我国东南沿海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还传播到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不仅是世界蜜橘之源,也世界上最早、历史最悠久的优质柑橘集中产区,其中核心区的断江村是宋代韩彦直撰写的世界第一部完整柑橘专著《橘录》和陈景沂编著的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中所提及的天下第一果实乳柑(真柑)“出于泥山者固奇也,出于黄岩者,天下之奇也”的遗产地。因此,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是我国及世界柑橘产业史上一项重要的宝贵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生态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为黄岩及黄岩蜜橘名扬海内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我国及世界柑橘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叶明儿团队将进一步继续主持“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申报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