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来源: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文网 作者: admin 时间:2017-09-27 阅读量:361

 926日,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咨询委员会专家经过投票结果,由我中心叶明儿老师主持编写申报的“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属于太湖南岸的低洼地,又名古菱湖湖群。每当雨季,系统西面天目山山脉的大量山洪水通过东苕溪和西苕溪进入本低洼地区域,由于当时区域内河道不甚畅通,故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在合理地利用开发这片洼地过程中,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先通过修筑“纵浦横塘”水利排灌工程,同时,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用于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然后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从而不仅有效地克服了雨季洼地经常容易发生的洪涝灾害,而且形成了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优美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及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和鱼文化。目前,“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区域内仍然保留有近4000公顷桑地和近10000公顷鱼塘。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区域内劳动人民在洼地中将种桑养蚕、蚕沙养鱼、鱼塘立体养殖、塘泥给桑树施肥等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人工组合而成的一种多层次复合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其他生物多样性,而且其最独特的生态价值是基本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整个生态系统中,鱼塘肥厚的底淤泥挖运到四周塘基上作为桑树肥料,桑地土壤中多余的营养元素随着雨水冲刷又源源流入鱼塘,养蚕过程中多余的蛹和蚕沙作为鱼饲料和鱼塘的肥料,生态系统中的多余营养物质和废弃物周而复始地在系统内进行循环利用,没有给系统外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保护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积淀了丰厚的蚕桑文化、鱼文化。不仅有一年一度的区域重大节日――“轧蚕花” 节,而且还有如祀蚕花、请蚕花、点蚕花火、焐蚕花、关蚕花、祛蚕崇、烧田蚕、望蚕讯、谢蚕花等养蚕习俗和各种各样的养蚕禁忌及送蚕花、接蚕花、撒蚕花、坐蚕花床、点蚕花、看蚕花等婚嫁习俗及《鱼家乐》等鱼文化,蚕文化、鱼文化已经与种桑、养蚕、养鱼的生产过程、传统节日、日常生活等紧密地联系了在一起,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独特的文化内容。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洼地即向大自然索取和征服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相处,建立了一种“爱”的关系,这是中国人民给世界贡献了一种中国智慧、一个中国方案、一套中国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其独特的种桑养鱼生态技术与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还输出到了前苏联、日本、朝鲜、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阿富汗、中非、利比亚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叶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