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试验站作为学校直属单位,现有校内外试验基地1500余亩,拥有植物工厂、人工气候室、植物生长箱、温网室群、标准农田等类型多样的试验场所和设施,以及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等,为学校涉农学科重大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提供软硬件保障,为涉农学科的教育教学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的条件支撑,为涉农及其交叉学科开展技术示范、成果展示、培训指导、合作交流等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实施平台。
如何为学校涉农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一流服务与保障,如何助力涉农学科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产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这是农业试验站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农业试验站在信息化服务、嵌入式服务、创新型服务上做足了功夫,把小事做细,把师生真正放在心里,在1500余亩的试验基地上实践“一流服务、一流管理”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服务理念。
一、“信息化”服务让师生“最多跑一次”
农业试验站年均承接科研项目试验服务任务250余项(次),包括 “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覆盖学校44个涉农学科,其中10个一级学科,34个二级学科,服务对象涉及涉农学院20个研究所,100多个教师团队。
如此多的科研项目与学科,如此多的科研团队与师生,如何让他们高效地利用试验基地资源?如何为他们省去繁琐的申请程序从而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早在2011年,农业试验站就主动谋划,借助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步步推进教学科研服务申报系统建设。在此系统上,试验站校内外基地的试验资源全部上网,能用什么,不能用什么,一目了然,各科研团队各取所需,更便利的是试验资源的申请、审核、修改均在网上完成,只需在最后到农业试验站“跑一次”提交最终资料,就可领取准用通知书到相应试验区开展科研活动,为师生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科研团队高效利用试验资源开展科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农业试验站教学科研服务申报流程
二、“嵌入式”服务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很多科研团队在农业试验站都有被“服务到家”的体验,原来是“嵌入式”服务起了大作用。为了让科研团队能够潜心做研究,农业试验站选择专业对口、认真负责的员工“一对一”嵌入式对接服务教师团队,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并把服务成效纳入多项考核内容中,从而鼓励和引导职工在日常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开展成果追踪、拓展资源推动试验站发展、创新服务形式等各项工作。
例如,为了给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实施提供支撑平台,农业试验站长兴分站积极争取相关经费,完善国家转基因试验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的安全管理设施。以此为依托,相关科研团队科研成果频出,在Plant Cell,PNA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培育18个转基因水稻新品系,获15个国家专利授权,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双抗12-5”在长兴分站完成生产性试验,并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验收。
三、“创新型”服务助力一流人才培养
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专业有效的实践训练,农业试验站根据涉农学科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利用基地多点、项目多样、技术先进等优势,主动设计教学实习现场,为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多元的试验场所和优质的指导服务,年均为2000多名校内外大学生来试验站开展认知实习、课程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服务,涉及农学、环资、生工食品等校内学院的20多门课程。如为精准对接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农业试验站于2017年开始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构建了基于教学认知实习的植物营养与施肥、果树栽培技术等教学模块,为涉农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作积极贡献。农业试验站也是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实习教学基地,依托丰富多样的校内外服务平台,为学生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试验场所和技术指导,开展了“创意农业”之“果蔬外包装创新设计大赛”、“我的一亩菜地”实践活动、以“相约双甲子,共筑五彩梦”为主题的动漫彩稻种植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受到学校师生的赞赏和支持以及媒体关注。
管理就是服务,一流的服务必须是优质的、贴心的、高效的。农业试验站作为服务涉农学科的公共服务平台,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农业试验站的目标,不断完善校内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